讲座回顾|传染病研究所专家讲座系列第十五期(王关红研究员)

来源:深圳湾实验室传染病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3年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关红研究员受邀参加深圳湾实验室传染病研究所系列讲座,作学术报告“昆虫微生物组的功能挖掘与蚊虫防控新技术开发”。报告由传染病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柳峰主持,线上线下共50余人参会。

在本期讲座中,王关红研究员系统地介绍了其团队在微生物组与蚊虫防控的两部分工作。第一部分工作主要为此前的微生物组学与昆虫之间的研究工作。首先,王关红老师介绍了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并阐述中国科学院农业微生物先进技术工程实验室的成立以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随后,王关红老师介绍了立克次体科细菌Wolbachia基本特性及对宿主的生殖系统操控,调节昆虫的性别转换、产生孤雌株、杀死雄虫及绝育等行为。将Wolbachia运用到防控蚊虫中,可在自然界中释放受Wolbachia感染的雄蚊,以达到交配的雌蚊无法产生后代的控制效果。同时还介绍了蚜虫与Buchnera菌之间的共生关系,细菌水平上与物种系统发育共生的关系。

在第二部分工作中,王关红老师详细描述了课题组的方向有微生物功能挖掘、微生物群落组成调控机制及开发蚊虫控制新技术。同时,王关红老师介绍了环境中常见残留浓度(30ppd)除草剂对小蜂生存能力的影响、细菌组成结构改变及抗药性研究,还通过组学分析验证了细菌如何降解农药,微生物群可能与宿主免疫基因相互作用。最后,王关红老师介绍了蚊媒控制的两项新研究。研究一中展示了经过CRISPER-Cas9基因编辑技术编辑pgSIT基因,可明显看到pgSIT的转基因雌蚊无法飞行,且拍打蚊笼无飞行响应。研究二则展示了强基因驱动可使后代基因均发生遗传改变的现象,并采用靶向性别的基因驱动技术使种群数量完全抑制。

合影留念.jpg

报告人简介:

王关红照片.jpg

王关红,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2016年获得中科院动物所和耶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16-2021年先后在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博后研究,2021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担任昆虫微生物组学与应用研究组 (http://www.wanglab.com.cn) 组长。兼任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微生物组学青年委员会主任,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中国昆虫学会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昆虫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昆虫发育与遗传专业委员会、国际交流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国际动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以及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植物保护学报、mSystems、PLOS Pathogens、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期刊编委。获得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基金、北京市朝阳区“凤凰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和中国昆虫学会第十届青年科学技术奖。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微生物与宿主互作,以及微生物与基因编辑等新型媒介昆虫防控技术开发等方向。以主要作者在Cell Host & Microbe (2020)、Science Advances (2021)、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Trends in Genetics (2022)、 Trends in Parasitology (2023)、Trends in Microbiology (2023)、The ISME Journal (2023) 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