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传染病研究所专家讲座系列第二十一期(许代超研究员)

来源:深圳湾实验室传染病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4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许代超研究员受邀参加深圳湾实验室传染病研究所系列讲座,并就程序性细胞死亡和慢性炎症的调控机制及其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等前沿科学问题作题为“非经典细胞核坏死与早衰疾病”的报告。报告由传染病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郑敏主持,深圳湾实验室刘洋、陈新海等诸多研究员现场参与讨论,并与讲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本期讲座中,许代超教授以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和疾病之间的联系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在程序性细胞死亡和慢性炎症的调控机制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深入阐释了一种来源于早衰疾病的致病蛋白prelamin A,在驱动细胞核内发生非经典坏死通路的分子机制和生理意义。

首先,许代超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关于细胞焦亡关键蛋白GSDMD时空调节机制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棕榈酰化和去棕榈酰化以接力的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调控GSDMD的剪切、膜易位和寡聚化,从而促进GSDMD的激活和细胞焦亡。随后,许代超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小干扰RNA筛选鉴定出程序性细胞死亡关键蛋白RIPK1的内源性抑制蛋白—SENP1(一种SUMO特异性蛋白酶),SENP1通过对RIPK1的去SUMOylation修饰来监控和调节RIPK1,进而影响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发生发展。最后,许代超教授详细阐释了一种由毒性蛋白prelamin A启动的细胞核程序性坏死通路的相关研究。这种细胞核程序性坏死由RIPK1介导,通过诱导细胞核坏死小体的形成进而引起核膜的破裂和DNA的泄露,从而造成强烈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死亡。

该研究明确了prelamin A在早衰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且RIPK1抑制剂药物的开发将为治疗这类疾病提供新的选择。报告结束后,与会者围绕程序性细胞死亡、慢性炎症和人类疾病等科学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合影照片.jpg

报告人简介:

许代超照片.jpg

许代超,2011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16年至201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11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任研究员。获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上海市启明星计划、纳入中国科学院“BR计划”B类支持、入选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青年攀登计划”和“青年英才培育计划”。任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青年)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重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子课题等项目。主要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和慢性炎症的调控机制及其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其中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检查点的发现及其失活导致人类疾病的分子机制;细胞死亡关键蛋白的生物化学研究及其生理和病理功能研究;新型细胞死亡通路的发现及其病理功能,及衰老向神经退行性疾病演化的分子机理和药物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