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传染病研究所专家讲座系列(陈心春教授)

来源:深圳湾实验室传染病研究所 发布时间:

近日,应深圳湾实验室传染病研究所刘洋研究员邀请,深圳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讲席教授陈心春博士到访实验室,作题为“靶向巨噬细胞的结核病HDT治疗策略研究”的精彩学术报告。报告由刘洋研究员主持,线下共有近四十位科研人员参会,并与陈教授就相关研究内容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陈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深入分享了其在细菌结构生物学,尤其是结核病与宿主免疫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平台建设经验。在结核病治疗方面,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诊断手段有限、有效的耐药治疗方案和预防性疫苗缺乏等。近年来,尽管治疗方案取得一定进展,例如疗程由36个月缩短至9个月,治愈率提升至85%,但仍存在治疗周期长、副作用强、药物剂量高及愈后肺部遗留瘢痕等问题,亟需探索新的治疗策略。为此,陈教授以三类人群——健康个体、潜伏感染者和活动性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外周血中颗粒酶B是与结核病保护性免疫密切相关的显著标志物,并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了验证,为靶向巨噬细胞的结核病HDT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依据。

讲座现场照片.jpg

此外,陈教授还分享了“区域免疫”概念,并以结核感染患者的胸腔积液样本为研究材料,开展TCR和免疫表型分析。研究发现,GZMK⁺ CD8⁺ T细胞在局部组织中显著扩增,而在GZMK⁺ CD8⁺ T细胞大量聚集的区域,GZMB⁺ CD8⁺ T细胞则明显减少,呈现出两类功能状态的对立分布。同时,陈教授还基于结核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和外周血样本,进行了细胞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存在显著互作,进一步丰富了对结核病局部免疫应答机制的理解。在挖掘工程菌抗结核固有免疫特征的研究中,陈教授还发现,敲除NCAO4基因会抑制铁蛋白的降解,从而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该发现为开发靶向该通路的小分子抗结核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会议最后,参会人员积极提问,并就“结核菌在潜伏期是否仍有复制活动”“感染后形成的病灶是否会持续存在”“感染过程中肉芽肿的形成与病程发展的关系,以及其与肿瘤是否存在相似性”等问题与陈教授展开深入交流。陈教授详细回答了这些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结核病防控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就未来结核病的防治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思路。


报告人简介:

陈心春.jpg

陈心春博士,深圳大学讲席教授。现任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教师,医学部副主任。担任中国防痨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免疫学会首届理事长,深圳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结核病免疫发病机制及结核病分子标识研究。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感染免疫),2023年获得首届深圳医学专项杰出学者。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集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5项,在Nat Microbiol、JCI、 J Exp Med、Lancet、PLoSPathog、mBio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有关结核病细胞免疫及转化医学研究主要成果,获得2021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22年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2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