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传染病研究所专家讲座系列第二十二期(史卫峰教授)
在本次讲座中,史卫峰教授总结了他近年来新发传染病溯源与病毒跨宿主传播规律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通过反向遗传学获得具有潜在传播可能性的蜱传病毒的技术储备工作。
病毒溯源对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史卫峰教授对2013年流行的H7N9进行溯源分析,提出了“水禽到陆禽,并通过陆禽陆地运输在其他省份继续重配”的“动态重配”理论。在此工作基础上,解析了2017年高致病性H7N9毒力增强的原因。史卫峰教授团队还深入民众生活,常年关注活禽市场毒株流行趋势,发现H9N2毒株变成了主要流行株,并确认了该毒株具有感染人的能力,为疾病防控做出了预警。
面对新冠疫情的爆发,史卫峰教授团队在病毒刚刚进入人群时就及时发现并进行了报道,得到了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针对国际社会对病毒来源的质疑,史卫峰教授着眼于病毒刺突蛋白的4个氨基酸插入位点,通过在蝙蝠β-冠状病毒中发现类似的插入模式,首次为新冠病毒插入是自然发生的提供了有力证据。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与新冠病毒相似度最高(97.2%)且能够通过相同受体感染人类的蝙蝠RpYN06毒株,结合东南亚地区菊头蝠的分布情况,解释了新冠病毒的自然来源。
最后,史卫峰教授团队还深入新疆等地,收集自然界中的蜱虫,分析其体内的潜在能感染人的新蜱传病毒,并通过反向遗传系统拯救这些潜在的新发蜱传病毒,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流行做技术储备。
目前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共流行的趋势逐步增强。史卫峰教授团队的研究对病毒追踪溯源等病毒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蜱传病毒往往造成较为严重的感染,因此对未来可能的新发蜱传病毒病进行技术储备具有深远意义。
报告人简介:
史卫峰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病毒研究院副院长,贵州医科大学病毒研究所所长。2015年被评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019年被评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同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22年获得“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项目资助和“第八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主要从事RNA病毒起源与进化及病毒性传染病传播与变异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50000余次(谷歌学术),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并列)在Cell(2021)、Nature(2015, 2021, 2023)、Lancet(2013, 2020)、Science(2021)、Lancet Microbe(2022a, 2022b)、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19, 2023)、Current Biology(2021)、Nature Communications(2014, 2020)等杂志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目前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信息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