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程功教授:伊蚊叮咬背后的隐形威胁—揭秘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极易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混淆。随着夏季蚊虫活跃期的到来以及国际旅行的增多,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形势愈发严峻。许多人因缺乏对蚊媒疾病的科学认知而忽视防护,甚至误判病情,延误治疗。为此,《感染在线》—“专家会客厅”栏目特邀清华大学程功教授详细解读基孔肯雅热与其他蚊媒疾病的区别,并科普家庭防蚊措施、旅行防护建议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帮助公众提升防范意识,科学应对这一健康威胁。
“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但很多人容易把它和登革热、寨卡病毒混淆。能否请您详细讲解这三种蚊媒疾病的典型区别?普通人在家如何初步判断?”
程功教授: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是三类由伊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导致这三种蚊媒传染病的病原体是不一样的,基孔肯雅热是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导致的,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导致的,而寨卡病毒病则是由寨卡病毒感染导致的。它们在感染过程中会表现出类似的急性症状,比如发热、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所以,大多数人通常很难区分这三种蚊媒疾病。
其实,这三种蚊媒疾病有各自的特点。基孔肯雅热会导致突发的高热,持续约1~7天。部分患者在发病后还会出现皮疹,表现为面部、四肢等部位的红色斑疹,还会伴随着瘙痒。最典型的特征是手腕、脚踝等外周关节的剧烈疼痛和肿胀。这种关节痛的持续时间长,有的患者甚至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这是它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最明显的区别。
而感染登革热会导致严重的头痛和肌肉疼痛。出血倾向是登革热区别于其他蚊媒疾病的特征,这会表现为皮肤瘀血或者牙龈出血,更严重的还会出现吐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少部分患者会发展为严重的登革出血热或登革热休克综合征,出现血浆渗漏与器官损伤,这是危及生命的急症,这个是感染登革热的特点。寨卡病毒病通常表现为低热、斑丘疹以及轻度关节痛,病程较短,一周之内可以消退。不过,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出现小头畸形,这是该病毒最严重的并发症。
如果出现发热伴随关节痛等症状,并且有疾病流行地区旅行史或居住史,务必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夏季是蚊虫活跃期,但很多人以为只有夜晚才需要防蚊,而伊蚊恰恰在白天叮咬。普通家庭应该如何科学防蚊?市面上各种驱蚊产品(如电蚊香、超声波驱蚊器、天然精油等),哪些真正有效?”近年来,随着国际旅行增多,输入性病例风险上升。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或南美等流行区,该如何提前做好防护?回国后出现症状该怎么办?
程功教授:与常见误解不同,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也会在白天叮人,在清晨和傍晚时段最为活跃。因此,白天的防蚊措施与夜间同等重要,我们也不可忽视。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做好科学防蚊,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物理屏障防护是基础:比如说,外出的时候建议穿着浅色、覆盖四肢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在家的时候注意门窗纱窗紧闭、使用蚊帐,可以阻隔蚊子的进入。疫情期间,尽量避免在傍晚和大清早去公园进行户外活动。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驱蚊剂来进行化学驱蚊,使用有效的驱蚊剂是关键。目前市面上的驱蚊产品确实是五花八门。其中被证实有效的驱蚊产品主要是含避蚊胺、派卡瑞丁或柠檬桉油的驱蚊喷雾,或者是含氯氟醚菊酯或四氟甲醚菊酯的电蚊香。这些是比较推荐的,我们在购买的时候最好看一下是否含有有效的驱蚊成分。天然植物精油类产品,比如香茅、薰衣草、薄荷油,驱蚊效果很有限,持续时间通常不足30分钟。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市面上的一些驱蚊产品,比如说驱蚊手环或贴片,对佩戴者的保护范围极其有限,全身防护覆盖率不足5%。还有超声波驱蚊器,它的驱蚊效果相对有限,不建议作为主要的防蚊手段。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清理室内环境,定期检查并清除室内外各类积水容器也非常重要。建议大家重点清理花盆底托、水桶、废弃瓶罐等易积水的物品,保持环境干燥,从源头上消灭蚊虫孳生的环境。
“近年来,随着国际旅行增多,输入性病例风险上升。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或南美等流行区,该如何提前做好防护?回国后出现症状该怎么办?”
随着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输入性病例成为一大风险。如果计划前往东南亚、非洲或南美洲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我们建议在出发前做好这些防护准备。
出行前,我们最好提前查阅一下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发生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也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携带含有有效驱蚊成分的驱蚊剂,涂抹于暴露皮肤。建议穿着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选择住宿的时候,优先选择配备纱窗、空调的住宿场所,确认房间内配备有效的驱蚊防蚊设施,比如电蚊香、蚊帐等。
旅行的户外活动尽量避免安排在伊蚊活动的高峰期,比如说清晨6点到8点和傍晚5点到7点。尽量不停留在草丛、树荫等阴暗潮湿这些蚊虫密集存在的环境,减少我们被叮咬的风险。如果计划前往流行区,我们最好提前了解一下旅行地点的医疗机构,如果我们在旅行期间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或关节痛等症状,应该及时前往当地医疗机构就诊。
特别要提醒的是,回国后21天内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并且主动告诉医生最近的旅行行程。这样医生才能尽快做出诊断和治疗。
“目前基孔肯雅热有没有特效药或疫苗?患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比如退烧、止痛,那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就医?能否自愈?”
目前,国内尚无基孔肯雅热的获批疫苗或特效抗病毒药物。现阶段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主要包括使用退烧药缓解高烧,用止痛药减轻关节疼痛,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
对于症状比较轻微的基孔肯雅热患者,通常无需住院治疗。此类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发热、轻度关节痛及皮疹等症状。在实施居家隔离并遵循医嘱的前提下,充分地休息,注意补充水分,大部分患者(70%~90%)在一到两周之内症状会自行消退。
然而,如果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症状,比如说持续高热不退、关节疼痛导致活动障碍、严重的头痛或呕吐出血等症状,或者有肺部感染、心血管系统异常等情况,患者就必须及时就医进行诊断治疗。
但需要强调的是,约30%~50%的患者在急性感染期后出现持续性关节疼痛,表现为手腕、脚踝、手指等关节疼痛,可能还会有肿胀。症状可持续数月甚至更久,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关节炎,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果出现了持续性长期关节疼痛,需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除了伊蚊叮咬,基孔肯雅病毒是否可能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目前的研究有哪些新发现?”
在病毒传播方面,基孔肯雅病毒主要是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这是当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而当感染者处于高病毒血症期时,该病毒可能通过输血或接触感染者血液发生传播。在极少数情况下,若母亲在分娩时正处于基孔肯雅热急性感染期,病毒可能经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播给新生儿,导致新生儿感染。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基孔肯雅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目前对基孔肯雅病毒的研究其实也有不少新的靶点发现或新的疫苗上市。疫苗接种是预防基孔肯雅热感染的有效策略,可诱导接种者产生持久的免疫力。近期,两种预防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新型疫苗Ixchiq和Vimkunya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使用。
Ixchiq是由法国Valneva公司与巴西布坦坦研究所合作研发,是一款针对基孔肯雅病毒的单剂量减毒活疫苗。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单剂接种安全性良好,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可稳定维持至少12个月。该疫苗于2023年11月获美国FDA批准上市,适用于18岁及以上人群,是全球首款获批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Vimkunya是由丹麦Bavarian Nordic公司开发,是首款基于病毒样颗粒(VLP)技术的基孔肯雅热疫苗。临床试验显示,单剂Vimkunya能诱导持续长达2年的强效抗体反应。基于积极的3期临床试验结果,Vimkunya于2025年初相继获得美国FDA和欧盟的批准。
抗病毒药物研究方面,目前尚无获批用于治疗基孔肯雅热的抗病毒药物或其他疗法。临床治疗主要侧重于使用镇痛药、退热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等进行对症支持治疗。部分化合物通过抑制基孔肯雅病毒的nsP蛋白或干扰病毒复制,在体外和体内模型中显示出抗病毒活性。例如,钙调蛋白抑制剂匹莫齐特(pimozide)和脂肪酸合成抑制剂TOFA,联合应用在小鼠模型中展现出治疗潜力。利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小鼠模型的研究表明,单克隆抗体是治疗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有效策略,主要通过阻断病毒与受体在附着、进入和融合阶段的结合来发挥作用。
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后为何常引发关节疼痛?感染病毒后常导致持续性关节疼痛的机制是研究热点之一。2018年发表于《Nature》的研究首次鉴定并证实,基质重塑相关蛋白8(MXRA8)是基孔肯雅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受体。2019年《Cell》期刊同期发表的两篇重要研究,分别利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和冷冻电镜技术进行高分辨率结构解析,成功揭示了基孔肯雅病毒与其受体MXRA8相互作用的精细分子结构,为理解病毒感染机制及开发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结构基础。
我们相信随着对基孔肯雅病毒的不断深入研究,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疫苗或药物上市,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和预防手段。
专家简介:
程功 教授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
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昆虫学会媒介昆虫与病原互作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主要致力于蚊媒病毒感染传播机制与抗病毒免疫研究,其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具有创新性和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促进了蚊媒病毒传染病知识概念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代表着我国在蚊媒病毒传染病这一生命医学热点领域的重要突破。推动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新型药物及疫苗研发,为新发突发虫媒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以通讯作者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及特邀综述90余篇,首次阐明寨卡病毒暴发机制、提出针对蚊媒病毒传染病的新型传播阻断策略,获得10项国家发明专利。
曾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第一完成人)、新基石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科学探索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树兰医学青年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奖励支持。
来源 | 《感染在线Infection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