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传染病研究所专家讲座系列第十一期(周强军博士)
在本期精彩讲座中,周强军博士主要汇报了课题组最新的两项研究发现。周强军团队主要发展和利用冷冻电镜电子断层三维重构(cryo-ET)方法学,并去研究一些重要生命活动的分子机理,主要包括突触后致密物(PSD)的结构与功能。
在第一个工作中,周强军团队通过与合作者共同努力,证明了人类病原体艰难梭菌(C. difficile)会发生一种胞内铁生物矿化的过程,并将铁储存在一种称作铁小体的膜性细胞器中,以对抗发炎肠道中钙卫蛋白(calprotectin)介导的铁储存,而该过程对艰难梭菌在感染期间的定植和存活非常重要。人类肠道病原菌中铁小体的发现由周强军及其合作团队首次完成,研究过程充分利用了cryo-ET的技术方法。该研究工作目前已被Nature 正式接收。
突触内蛋白质纳米尺度的组织结构对于维持和调节突触的传递和可塑性至关重要。课题组利用冷冻电镜电子断层三维重构(cryo-ET)在大鼠海马突触体和大鼠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触中直接观察到裂前突触后成分天然状态的三维结构和超分子组织结构。高分辨率电镜和定量分析表明释放位点与粘附分子、受体簇和突触后致密物(PSD)纳米块呈现物理的、跨突触、纳米尺度的对齐。进一步研究表明,PSD是由特定大小的突触下PSD纳米块(nanoblock)形成的,并通过cryo-ET最终解析两种类型的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样颗粒的原位结构。该项研究帮助进一步全面了解兴奋性突触中跨细胞排列超微结构的整体构造,并证明PSD形成突触下PSD纳米块来形成细胞间的对齐。
报告人简介:
周强军博士,范德堡大学助理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 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在Axel Brunger教授和Thomas Südhof教授的指导下解决了神经信号传导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发表两篇研究论文, 并获得NIH K99/R00资助。2020年成为范德堡大学助理教授,开展独立科学研究,近期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