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传染病研究所专家讲座系列(张敬仁教授)

来源:深圳湾实验室传染病研究所 发布时间:
2023年4月15日,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敬仁教授受邀参加深圳湾实验室传染病研究所系列讲座,作学术报告“血流感染疫苗的保护机制与评价”。报告由传染病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陈新海主持,线上线下共60余人参加。传染病研究所郑敏、陈美欣、马军、柳峰和何桂卫特聘研究员等参与了交流讨论。


张敬仁教授首先系统展示了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中不同的荚膜类型,详细介绍了病原菌的荚膜多糖在宿主免疫逃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后,张老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血液感染为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荚膜多糖疫苗在人群中(特别是婴幼儿和老年人)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重要性,强调了多糖结合疫苗与多糖疫苗之间的保护能力及其作用机制差异,特别指出之前教科书对疫苗作用机制的解释是有缺陷的。他们最新研究发现肺炎链球菌的13价多糖结合疫苗是以一种新的病原微生物识别、捕捉和清除方式发挥作用,后续一系列实验证明肝脏中的内皮细胞是多糖结合疫苗发挥抗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并鉴定了该细胞中关键的抗体依赖的捕捉分子—FcγRIIb,该成果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之前FcγRIIb受体对抗体功能不利的认识,对其它病原菌及相关领域疫苗、单抗疗法开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另外,张老师展望了目前研究中关于肝脏中拦截的肺炎链球菌如何被清除以及补体在清除肝脏中病原菌的作用等尚未解答的问题。最后,张老师也简单地介绍了这一机制在其它病原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报告结束后,现场与会者积极提问,就病原菌在肝脏中如何被清除等相关问题与张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合影留念1.jpg


报告人简介:

张敬仁 照片.jpg

张敬仁教授于1997年获得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中心微生物学博士学位,1998-2000期间在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做博士后研究,2000-2010年在美国Albany Medical College 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0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教授和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2016-2020年期间任医学院行政副院长。长期从事细菌性传染病致病机制与防控策略的研究。近年来首次发现:1)致病菌控制共生态(commensal state)与致病态 (pathogen state) 可逆性转换的“表观遗传翻转子(epigenetic inverton)”;2)致病菌荚膜逃逸肝脏巨噬细胞免疫识别的机制;3)肝脏在执行致病菌疫苗保护中的关键功能。在Cell、JEM、NAR、PloS Pathogens 等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70多篇,与VlsE 致病菌表面蛋白相关的研究成果已被广泛转化,成为国际范围内莱姆病血清学诊断的分子靶标。先后在国内外培养一批新一代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科技人才。担任多家医药公司的科学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