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传递美好 | SZBL第三届显微图像摄影大赛传染病所获奖作品展示
以下为传染病所的获奖作品展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光影交错的微观世界吧。
01 亲吻的热带鱼
该作品来自Hela细胞,紫色(DAPI)的细胞核构成了鱼身,荧光蛋白标记构成了黄色的鱼尾,科研摄影探索海洋奥秘,亲吻的热带鱼定格绮丽瞬间,光影交织处,自然密码悄然展开。
—— 李成蹊 传染病研究所 陈美欣课题组
02 星眸蚊踪
蚊作为多种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的传播媒介,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危险,但目前由于杀电剂的广泛使用以及缺乏行之有效的疫苗,给蚊媒传染病的防控带来巨大的挑战。而CRISPR-Cas9技术的兴起为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图中即为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的特异性标记蚊幼虫眼睛及腹部神经节的品系。
——丁晋瑛 传染病研究所 柳峰课题组
03 流光蝶影
图中的细胞似破茧而出的蝴蝶,荧光的“鳞片”让蝴蝶宛若在阳光下翩翩起舞。当科研邂逅蝴蝶,每一次烁光振翅都像在点亮认知的新维度。
——陈颖 传染病研究所 陈美欣课题组
04 蠓虫的吸血装备这张显微图呈现了吸血蠓(小黑蚊)独特的"吸血装备"。特写镜头清晰捕捉到下颚须第三节上蜂窝状的感觉器窝,每个凹陷中都密布着敏锐的嗅觉传感器,仿佛一套精密的"生化雷达",他们能精准锁定人体散发的热量、二氧化碳和汗液分子。搭配犹如微型手术刀的锯齿状口器,可快速刺破皮肤表层。这套高效的"吸血系统",配合富含强效过敏原的唾液,使得这种仅1毫米左右的小虫能造成远超体型的皮肤伤害。
—— 单银雪 传染病研究所 柳峰课题组
05 实验室的霓虹银河 | VBDC
本作品通过显微摄影技术,将蚊子幼虫(子孓)以荧光标记后人工排列为“VBDC”字母图案,呈现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融合。蚊媒防控的缩写通常为“VBDC",即“Vector-Borne Disease Control”的缩写。借助荧光RFP在特定波长下发光,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展现微观生命的可编程性与自然形态的几何美感。
——梁思敏 传染病研究所 柳峰课题组
06 星辰之恋
天文物理学家林夜在实验室里有了意外发现。当他用激光笔轻点蛋白质晶体时,奇迹发生了——晶体表面突然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无数细小的结晶带如银河旋臂般向外蔓延。更令他震惊的是,这些结晶带竟排列成水晶项链的形状。这让他想起七年前在青海天文台邂逅的天文学家苏星。那晚,他们并肩躺在戈壁滩上,看着头顶浩瀚的星空,群星璀璨,许下一起探索宇宙的誓言。只有他知道,那夜最闪耀的不是星空,而是她的眼睛。林夜颤抖着手拍下照片,发给远在火星基地的苏星。照片下只写了一行字:"看,我们的星星在实验室里重现了。"他知道,这不仅是科学的奇迹,更是跨越星际的浪漫。
——刘勋碧 传染病研究所 马军课题组
作品来源 | SZBL生物医学实验技术中心
编辑 | 松 松
审核 | 刘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