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与病毒:一场未完的较量与探索 | SMART Symposium回顾
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程功教授与帝国理工学院George Christophides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内外20余位顶尖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分享媒介和热带传染病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会议围绕媒介传染病和热带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公共卫生策略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会议伊始,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会议共同主席程功教授、George Christophides教授分别致开幕词。
拉开会议序幕的是“虫媒与热带传染病的再发与防控”专题。George Christophides教授介绍了其关于基因驱动用于媒介种群替代和疟疾的“零传播”项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晓农教授、马来亚大学Sazaly Bin Adu Bakar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彭鸿娟教授、康涅狄格大学卫生中心Penghua Wang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全球蚊类及蜱虫疾病相关研究的精彩报告,他们的演讲内容涵盖了基因驱动与疟疾防控、公共卫生干预、蜱虫细胞系的建立等多个领域。来自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医学中心的Ronald van Rij教授则讨论了蚊子如何通过小RNA中心的抗病毒反应来防御病毒。
进入大会第二个专题,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虫媒与热带传染病的检测与预防”做出了精彩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起勇教授分享了气候因素对病原及其宿主的影响,他的研究有助于预测和管理鼠疫疫情。复旦大学王敬文教授聚焦于宿主抵御病原的免疫机制,介绍了细菌壁是怎样刺激围食膜形成,以防控疟原虫入侵这一免疫机制。南京医科大学季旻珺教授分享了日本血吸虫虫卵入侵的肠壁被肠道簇细胞修复的故事。中山大学李明教授分享了如何利用分子遗传技术产生不孕雌蚊,以达到控制种群数量的目的。
此外,来自法国蒙彼利埃发展研究所 (IRD) 的Julien Pompon教授讲述了他的团队发现,蚊子唾液中的非编码病毒RNA (sfRNA) 会通过抑制皮肤细胞的先天免疫,来增强黄病毒的传播,并解释了其作用机制。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刘玮教授、李春晓教授分别基于流行病学和生物信息学分享了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和AI识别蚊子物种等最新进展。吉林大学的刘全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中国集中新出现的蜱媒病毒研究进展。
大会次日聚焦“媒介-病原互作:从基础研究到疾病防控”专题。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George Dimopoulos教授分享了蚊媒传染病毒或疟疾的新策略,详细讨论蚊子与人类病原体(如疟疾寄生虫和登革热、寨卡病毒等)的复杂感染周期,现场讨论气氛格外热烈。南方医科大学的陈晓光教授分享了他在日光调节白蚊伊蚊和致倦库蚊昼夜节律方面的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蔡毓教授分享了建立不孕不育蚊子生物防控领域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四宝教授、斯特拉斯堡大学Joao Marques教授以及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仁利教授分别在蚊媒生物防治内容上带来了关于细菌与蚊媒的相互作用、埃及伊蚊对登革病毒的代谢作用、PrM抗体对登革病毒的保护作用的精彩报告。
会议接近尾声,现场专家及参会代表的讨论热情不减。南方医科大学周晓红教授、帝国理工学院Dina Vlachou教授分别就登革病毒的分层检测平台和疟疾的药物防治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程功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压轴演讲,他介绍了团队如何从中国云南的野外伊蚊的肠道中鉴定出一种名为Rosenbergiella sp.YN46的细菌,这种肠道菌使蚊子对登革和寨卡产生了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微生物影响着媒介对病毒的传播能力,这项研究为理解蚊子肠道共生微生物群在这方面所起的复杂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黄病毒的生物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会议最后,程功教授与George Christophides教授致闭幕词,SMART Symposium国际媒介传播与热带传染病专题研讨会就此圆满落幕。历经2016年、2018年两届国际虫媒传染病专题研讨会的召开,本次SMART Symposium研讨会的成功举行,不仅促进了全球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沟通,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与创新,更是见证了科学家们在媒介传播与热带传染病的治疗与防控中的不断进步与突破。我们期待下一届研讨会的再次相聚,共同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 | SMART国际会议中心